經常的聽見“借酒消愁愁更愁”。著名唐朝詩人李白是酒的忠實粉絲,因此也有人稱為酒劍仙??梢?,飲酒能夠帶來美妙的享受。但是喝酒并不是無節制的喝,也不是高興了,就開懷暢飲,喝酒是一把雙刃劍,那喝白酒能達到養生功效,你知道哪些呢?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吧!
1、選用不同的原料釀酒,其酒體風格及營養成分必然不同
目前,人們在中國白酒中檢測到的微量成分已達上百種,主要包括醇類化合物、低分子有機酸及其脂類、高分子有機酸及其脂類、酸類化合物、吡嗪類化合物、多元醇、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它們一部分來源于原料本身,另一部分是經過微生物發酵過程微生物代謝作用產生的,其中大部分成分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并且是其他食品中所不含的,有些成分對肌體生命活力和代謝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們常說“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是具有一定科學道理。
2、喝白酒的功效,主要有什么
?。?)、能夠增加人體血液內的高密度脂蛋白,而高密度脂蛋白又能將可導致心血管病的低密度脂蛋白等,從血管和冠狀動脈中轉移,從而便可有效的減少冠狀動脈內膽固醇沉積,預防心血管病的作用。
?。?)、能夠通過酒精對大腦和中樞神經的作用,起到消除疲勞,松弛神經的功效。
?。?)、在進餐的同時,飲用少量的白酒,能夠增進食欲,促進食物的消化,當然過多飲用會導致腸胃不適。
?。?)、白酒含有大量的熱量,飲入人體后,這些熱量會迅速被人體吸收。
?。?)、白酒對于含有較多的酒精成分,且熱量較高,因而能夠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對全身皮膚起到一定良性的刺激作用,從而還可以達到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作用。這種良性的刺激作用還能歐作用于神經傳導,從而對于全身血液都能有一定良好的貫通作用。
?。?)、白酒具有舒筋通絡、活血化淤的功效。這一功效早已在我國民間得到了普遍的應用。
3、喝白酒養生,要小心有害物質
?。?)、雜醇油
雜醇油是酒的芳香成分之一,但含量過高,對人們有毒害作用,它的中毒和麻醉作用比乙醇強,能使神經系統充血,使人頭痛,其毒性隨分子量增大而加劇。雜醇油在體內的氧化速度比乙醇慢,在機體內停留時間較長。雜醇油的主要成分是異戊醇、戊醇、異丁醇、丙醇等,其中以異丁醇、異戊醇的毒性較大。原料中蛋白質含量多時,酒中雜醇油的含量也高。雜醇油的沸點一般高于乙醇(乙醇沸點為78℃,丙醇為97℃,異戊醇為13l℃),在白酒蒸餾時,應掌握溫度,進行掐頭去尾,減少成品酒的雜醇油含量。
?。?)、醛類
酒中醛類是分子大小相應的醇的氧化物,也是白酒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低沸點的醛類有甲醛、乙醛等,高沸點的醛類有糠醛、丁醛、戊醛、己醛等。醛類的毒性大于醇類,其中毒性較大的是甲醛,毒性比甲醇大30倍左右,是一種原生質毒物,能使蛋白質凝固,10克甲醛可使人致死。在發生急性中毒時,出現咳嗽、胸痛、灼燒感、頭暈、意識喪失及嘔吐等現象。
糠醛對機體也有毒害,使用谷皮、玉米芯及麩糠做輔料時,蒸餾出的白酒中糠醛及其它醛類含量皆較高。
白酒生產中為了降低醛類含量,應少用谷糠、稻殼,或對輔料預先進行清蒸處理。在蒸酒時,嚴格控制流酒溫度,進行掐頭去尾,以降低酒中總醛的含量。
?。?)、甲醇
果膠質多的原料來釀制白酒,酒中會含有多量的甲醇,甲醇對人體的毒性作用較大,4—10克即可引起嚴重中毒。尤其是甲醇的氧化物甲酸和甲醛,毒性更大于甲醇,甲酸的毒性比甲醇大6倍,而甲醛的毒性比甲醇大30倍。白酒飲用過多,甲醇在體內有積蓄作用,不易排出體外,它在體內的代謝產物是甲酸和甲醛,所以極少量的甲醇也能引起慢性中毒。發生急性中毒時,會出現頭痛、惡心、胃部疼痛、視力模糊等癥狀,繼續發展可出現呼吸困難,呼吸中樞麻痹,昏迷甚至死亡。慢性中毒主要表現為粘膜刺激癥狀、眩暈、昏睡、頭痛、消化障礙、視力模糊和耳鳴等,以致雙目失明。
?。?)、鉛
鉛是一種毒性很強的重金屬,含量0.04克即可引起急性中毒,20克可以致死。鉛通過酒引起急性中毒是比較少的,主要是慢性積蓄中毒。如每人每日攝入10毫克鉛,短時間就能出現中毒,目前規定每24小時內,進入人體的最高鉛量為0.2—0.25毫克。隨著進入人體鉛量的增加,可出現頭痛、頭昏、記憶力減退、睡眠不好、手的握力減弱、貧血、腹脹便秘等。
白酒含的鉛主要是由蒸餾器、冷凝導管、貯酒容器中的鉛經溶蝕而來。以上器具的含鉛量越高,酒的酸度越高,則器具的鉛溶蝕越大。
為了降低白酒的含鉛量,要盡量使用不含鉛品金屬來盛酒或制作器具設備。同時要加強生產管理,避免產酸菌的污染,因為酒的酸度越高,鉛的溶蝕作用愈大。對于含鉛量過高的白酒,可利用生石膏或麩皮進行脫鉛處理,使酒中的鉛鹽[Pb(CH3COO)2]凝集而共同析出。在白酒中加入0.2%的生石膏或麩皮,攪拌均勻,靜置1小時后再用多層絨布過濾,能除去酒中的鉛,但這樣處理會使酒的風味受到影響,需再進行調味。
?。?)、氰化物
白酒中的氰化物主要來自原料,如木薯、野生植物等,在制酒過程中經水解產生氫氰酸。中毒時輕者流涎、嘔吐、腹瀉、氣促。較重時呼吸困難、全身抽搐、昏迷,在數分鐘至兩小時內死亡。
去除方法:應對原料預先處理,可用水充分浸泡,蒸煮時盡量多排汽揮發。也可將原料曬干,使氰化物大部分消失。也可在原料中加入2%左右的黑曲,保持40%左右的水分,在50℃左右攪拌均勻,堆積保溫12小時,然后清蒸45分鐘,排出氫氰酸。原料粉碎得細,排除效果較好。
?。?)、黃曲霉毒素
麥類、大米、玉米、花生等由于霉爛變質,會污染上黃曲霉,有些黃曲霉菌會代謝產生出有毒物質,人們食用這些原料制成的食品后,會產生致癌物質,對于發酵食品尤其要引起注意。發酵食品中黃曲霉毒素(以黃曲霉毒素B1計)不得超過5微克/公斤。對原料要采取妥善的管理措施,防止發霉變質,超過黃曲霉毒素允許量的原料不可直接使用。發酵用的菌種應經有關部門鑒定,確認無毒產生,才能使用。
?。?)、農藥
谷類和薯類在生長過程中,由于過多施用農藥,經吸收后,會殘留在果實或塊根中。在制酒時,這些有毒物質會進入酒體,特別是有機氯和有機磷農藥,更應注意。按衛生部規定,每公斤糧食,六六六不得超過0.3毫克,滴滴涕不得超過0.2毫克。
為了防止農藥中毒,對原料要加強檢驗。積極推廣生物防治等無毒無害的滅蟲辦法。農藥要合理使用,推廣高效低毒農藥。積極治理三廢,不用有毒有害的廢水灌溉農田,防止有毒農藥和三廢污染農作物。對原料要推廣缺氧保管,低溫保管,少用藥劑熏蒸,不能把有毒有害物質與原料同庫貯存。
4、白酒溫著喝去寒能去掉有害物質
一直以來,烈性白酒是否能加熱飲用的問題其實頗有爭議。有人認為,白酒里乙醇含量高沸點低,將白酒加熱很容易揮發,破壞了白酒的口感。但事實上,自古就有將白酒溫熱了喝的傳統。
其實白酒加熱后飲用對身體是有好處的。白酒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但也含有少量的甲醇、乙醛、雜醇油等物質,它們對人體健康有害。如甲醇對視神經有害。醛的攝入量過多,會引起頭暈、頭痛。酒中的甲醇沸點是64℃,乙醛的沸點是21℃,加熱時,它們就會轉變成氣體揮發掉,從而消除或減少酒中這類有害物質對人體的毒害。此外,酒在加熱過程中沸點為78.3℃的酒精也會揮發一些。
所以,白酒加熱后再喝也更安全。白酒入口的溫度以30℃~40℃為佳。不僅如此,酒在加熱過程中,乙醇也會揮發一些,使酒的濃度稍有降低,而且熱酒喝到肚里容易排泄。因此,喝熱酒不易醉人,并能減輕其中有害物質對身體的毒害。當然,對酒加溫要有一定限度,如果太熱,會使酒中的主要成分乙醇大部分或全部揮發掉,酒太熱,飲后會傷肺。
5、我國的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餾酒之一
白酒的獨特工藝是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生產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其技藝精湛,產品的色、香、味備受各界人士的青睞,尤其是名酒,如堯王八糧液酒、堯王醇酒,色澤澄清透明,香氣馥郁芬芳、優雅細膩,味甘潤柔和、醇厚綿甜,余味凈爽,風格獨特,深受人民喜愛,有著廣闊的國內和國際市場,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酒曲是我國釀酒技術的重大發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種復合酶制劑。公元前12世紀,商王武丁和他的大臣有“若作酒醴,爾維曲蘗(酒曲)”的對話。對話中的“曲蘗”就是指酒曲和發芽的谷物。說明距32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掌握了利用酒曲釀酒的技術了。由于制曲技術的進步,《漢書·食貨志》記載:“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升。”至北魏時,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中記載:“用神曲一斛,殺米三石;笨曲一斛,殺米六升”(古代:1斛=10石1石=10斗=120斤)這說明用曲量在不斷的下降。古代的制曲技術,由散曲發展到茂密生衣曲,最后發展到今天的曲餅和曲丸。歐洲人到19世紀末,才了解到我國的酒曲作用,稱之為淀粉發酵法。
綜上所述,喝白酒通常在喝完之后,身體就會變得暖和了。由此可見,白酒是可以幫助我們驅除嚴寒的;不僅如此,白酒還有一定的開胃、消食的作用,這對于胃腸功能不好的人來說,是可以利用的。除此之外,白酒還有著很好的消除疲勞、舒筋活血以及加快新陳代謝的功效。